燕京散记——金 倜(2)
【发布时间】:2006-07-04
3
八道湾11号。
在这个前后三进的四合院内,弟兄三人和他们的母亲同住,老少十二口,有礼有节,俨然是个令人羡慕的旧式大家庭。
然而,有一天,二先生让下人转送一纸短笺给大先生,说,没想到自己嫡亲的大哥会对自己的内子不尊重,也就是说有了歹意,因此,不希望再看到大哥的影子,也就是说让大哥离开八道湾11号;大先生觉得莫名其妙,让下人叫二先生过来当面陈述一下;二先生带话说不必。那一天是1923年8月2日,大先生带着母亲和家眷离开了八道湾11号。
这样的家庭矛盾和琐事,在中国的旧式家庭里是屡见不鲜的,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但这样的事发生在周树人、周作人弟兄间,那便成了有滋有味的文坛掌故。
八道湾11号,应该叫鲁迅故居呢,还是应该叫周作人故居?
站在八道湾11号圮废的门外,我们已经听不到绍兴口音的争执,特意请来为我们做解说的张淑珍女士比划着告诉我们,大先生是在哪间房里写《阿Q正传》的,“苦雨斋”就是西厢房很大的一间屋子,老夫人和朱安住在中间这一进,最好的第三进正屋是二先生、羽太信子一家和周建人一家住的;张女士说,她们家两代人为周家服务,尽管大先生在这儿只住了三年零九个月,但大家都喜欢大先生,对二先生远些,一是因为他说话不清楚,说话时嘴里总像含着颗枣,二是因为他后来为伪政府做事;在介绍的间隙,张女士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她说,这四合院是大先生三千五百块大洋买下来的,产权理应是大先生的,但二先生偏听老婆的话,居然赶走了大先生,大先生仁义,顾全大局!
八道湾11号已经很破旧了,挤住在这儿的有好几户人家,原先先生从绍兴带来的枣树、松树、海棠、丁香,早已不见踪影,天井也被搭建的棚房蚕食得十分局促。我曾经在有关新文学史料上看过,就是这安静的四合院当年曾是中国新文化的重要堡垒,鲁迅先生的座上嘉宾有蔡元培、胡适之、钱玄同、孙伏园、许寿裳、沈尹默、郁达夫、郑振铎、刘半农……说实在的,现在就算召开一次高层文学会议,也未必有如此整齐的豪华阵容。当然,鲁迅先生离开八道湾以后,“苦雨斋”的座上宾仍不失为其时文化界的顶尖高手,如徐志摩,如废名,如俞平伯……
张女士知道文洁若先生也是周家的常客后,不停地跟文先生印证着自己的记忆;陈子善先生则让我为他在“苦雨斋”檐下拍张照片做纪念。陈先生是较早在大陆推荐周作人作品的,他说,好多人只喜欢鲁迅,也有一些人只喜欢周作人,而我是既喜欢鲁迅又喜欢周作人,好,我就喜欢,哈哈哈!
八道湾的破败我是有所耳闻的,但我没想到这个曾居住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文坛巨擘的地方破败得比我想像的还要厉害,也许上面的大人物也在为八道湾11号究竟叫谁的故居而头疼,这一疼就耽搁了对这一块的关注。倒是张淑珍女士的话蛮中听的,她说,我希望各位帮帮我的忙,呼吁呼吁,不管是大先生还是二先生,他们都是了不起的文人,这地儿要拾掇了,不然就来不及了,文物局已经有所动作,但不够呀,我们不能对不起大先生对不起历史!
回望八道湾11号,我想像不出这个安静平和的所在,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火炭,曾是漫长黑夜里剧烈跳动的一颗心脏,曾是于无声处的一次惊魂呐喊!
八道湾11号——鲁迅周作人故居。